币安交易所 分类>>

Binance 币安 ——比特币、以太币等加密货币交易平台2025《爱戏曲爱广播--武汉电台编辑俊杰广播作品集》汇编成册

2025-08-21 15:07:43
浏览次数:
返回列表

  加密货币交易所,币安钱包,币安app官网下载,币安电脑PC版,币安交易所网址,币安app下载,币安邀请码返佣,币安交易所官方网站下载,币安交易所,币安,币安下载,币安注册,币安交易所网址,币安靠谱吗

Binance 币安 ——比特币、以太币等加密货币交易平台2025《爱戏曲爱广播--武汉电台编辑俊杰广播作品集》汇编成册

  年才搬走。武昌阅马场一带,是武昌的文化中心,武昌首义“红楼”离我家两百米。众多剧团、剧场、电影院就分布在我家周围,剧场、电影院有湖北剧场、江汉剧场、黄鹤楼剧场、武昌电影院、人民电影院、武昌区委礼堂等,剧团有湖北省楚剧团、湖北省汉剧团、湖北省话剧团、湖北省歌剧团。湖北省戏曲学校和湖北省戏曲学校排演场(原省府大礼堂),也在阅马场。我在这些剧团、剧场看过许多的演出和电影,这些美好的艺术熏陶,为我日后成为戏曲广播编辑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  我们这一代人,戏曲的启蒙来自于“样板戏”电影,1973年开始上九龙井小学(就在我家窗户对面),学校组织观看了所有的样板戏电影,我当时认为京剧就是工农兵,高大全。现在回想,印象最深的“样板戏”片段,既不是《沙家浜》的“智斗”、《红灯记》的“说家史”,也不是《智取威虎山》的“打虎上山”,《杜鹃山》的“乱云飞”,而是《磐石湾》的“刀对鞘”,一生一丑,亦庄亦谐,好玩有趣。 《磐石湾》还有夫妻吵架顶嘴的戏,这在“样板戏”中是绝无仅有的。1977年以后,《磐石湾》全剧再也没有恢复上演,我记得仅在1990年代,李军和朱世慧,在央视戏曲频道的晚会上演过一次“刀对鞘”。

  1977年开始,传统戏恢复上演,传统戏电影也重新放映,我要么跟着大人进剧场,要么找大人要钱买票进电影院,看了好多老戏。真正的戏曲审美观,这才建立起来:原来京剧是一桌二椅、出将入相,原来戏曲还有帝王将相、才子佳人。看现场,赶上了陈伯华的汉剧《柜中缘》、郭玉昆的京剧《闹天宫》、熊剑啸的楚剧《葛麻》;戏曲电影看得就更多了,1978-1984年我读中学期间,看过的京剧电影有《铁弓缘》《野猪林》《群英会》《借东风》《望江亭》《杨门女将》《荒山泪》《尤三姐》《宋士杰》《武松》《秦香莲》《穆桂英大战洪州》《梅兰芳舞台艺术》《尚小云舞台艺术》《周信芳舞台艺术》《盖叫天舞台艺术》《白蛇传》《吕布与貂蝉》《李慧娘》《升官记》《红娘》等;我对越剧、评剧、豫剧、湘剧、昆曲、黄梅戏、曲剧、越调等剧种的认知,也全部来自于戏曲电影,如《红楼梦》《梁祝》《花为媒》《七品芝麻官》《生死牌》《游园惊梦》《天仙配》《卷席筒》《收姜维》等。其中有的电影还是在露天观看的,那时长江大桥守桥部队经常在蛇山上放映电影,放电影的晚上,就是武昌阅马场一带居民的节日,男女老少带着小板凳去占座位,银幕的正面坐满了,就看反面。郁冬演唱的歌曲 《露天电影院》,就是我们那时的写照。

  1978年,也就是小学毕业那年,湖北省戏曲学校“文革”后恢复招生,同班同学余文扬被选上京剧学员班,我没有被选上,心中好生羡慕。遗憾的是,这个班仅办了3年,因种种原因解散了,学员们各奔前程,有的转入同校楚剧班,有的转入武汉戏校……。2018年这个仅办了三年的湖北戏校京剧班的同学集体返校,搞了一次民间的纪念活动。曾在这个京剧班的有:影视剧演员徐帆、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尹晓东、湖北省京剧院老旦易艳、湖北省楚剧团旦角李丽超……余文扬最后在湖北省博物馆从事文史研究。

  2021年,我找到了徐帆1979年在电台录制的《二进宫》选段录音“李艳妃坐昭阳前思后想”,《二进宫》是徐帆的开蒙戏。我将这段录音发在公众号《武汉戏码》上,配上徐帆、李丽超等人提供的1978年、2018年的一组对比照片,引发了一段“回忆杀”。徐帆1981年转入武汉戏校改学线年,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和中央戏剧学院联合办班,徐帆前去报考并被录取。1991年,她被分配进北京人民艺术剧院。这些我都是后来才知道。李丽超现在还是我的邻居。人海茫茫,圈子很大,圈子又很小。

  繁忙学业,艺术爱好,在我身上没有发生矛盾,两者兼顾,反而是互相促进。我除了对戏曲的喜爱外,对绘画、话剧、电影也非常热衷。小学一年级时,美术老师发现了我的绘画才能,让我画黑板报。谁知这一画,从小学一年级,一直画到高中三年级,画了11年,直到进大学,上课没有固定教室,也就没有了黑板报。我至今感谢这位美术老师,他的名字叫汪定鳌。父母一直支持我的爱好,为我订了《大众电影》杂志和《讽刺与幽默》报,从1978年开始,直到1988年我大学毕业,有了收入为止。

  1982年2月的一天,当时我正在读高一,放学的路上,武昌桥头下,一个临时报摊,只卖一种报纸,一看叫《戏剧电影报》,四版小报。摊主说:这张报纸是今年才出的,每周一期。太好了,当时的我,戏剧、电影都喜欢,5分钱买了一张,居然一口气,四个版,每篇文章都一字不漏地看完,更没想到这一看就是19年,直到2000年停刊,从这张报纸上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很多东西。那些年,真是纸媒的黄金时代。戏曲类杂志,当时全国发行的只有《人民戏剧》(1976年3月-1982年12月),从1977年起,父亲单位的图书室订了《人民戏剧》,我每个月都去看一次,《人民戏剧》后来改名《戏剧报》(1983年1月-1988年6月)、最后定名《中国戏剧》(1988年7月),我每期都看。

  1970年代至1990年代,也是广播的黄金时代 ,当时收音机能听到三家电台:中央人民广播电台(简称:中央电台)、湖北人民广播电台(简称:湖北电台)、武汉人民广播电台(简称:武汉电台)。其实武汉电台、湖北电台原本是一家,1949年开始只有武汉电台,1950年又成立了中南电台,1953年中南电台改名湖北电台,几十年分分合合,但始终在一起办公。1989年武汉广播电视大楼在汉口建设大道620号落成,1990年武汉电台由位于中山公园旁的湖北省广播大楼搬迁至此,武汉电台和湖北电台这才彻底“分开”。这些都是等我1992年进入武汉电台后才知道的。“一报一刊三台”(《戏剧电影报》、《中国戏剧》杂志、中央电台、湖北电台、武汉电台)成为了我爱戏、听戏、迷戏的最好老师。

  当时的广播电台文艺节目非常丰富:音乐、文学、曲艺、戏曲、小说连播、电影录音剪辑、广播剧等。那个年代电视机尚不普及,收听广播是欣赏艺术最方便、最便宜的方式。比如中央电台的《小说连播》节目,是中午12点半,无论是读中学的我,还是读大学的我,吃完中饭,静静地听上半小时。袁阔成的《三国演义》、董行佶的《骆驼祥子》、王刚的《夜幕下的哈尔滨》,李野墨的《平凡的世界》《白鹿原》、曹灿的《李自成》、姚锡娟的《红楼梦》、牟云、刘继宏的《风流才女石评梅传》等,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象。湖北电台、武汉电台也播出了不少优秀“长篇连播”节目,如刘兰芳的《岳飞传》《杨家将》,何祚欢的《西游记》《三言二拍》。电影录音剪辑,特别是外国电影录音剪辑,那些优秀配音演员如邱岳峰、毕克、乔榛、童自荣、苏秀、李梓、刘广宁、丁建华、向隽殊等,对我来说也是如数家珍。

  那时,电台的戏曲节目也是非常扎实的,好节目太多,不胜枚举。1984-1988年我读大学期间,陆续购买了中国广播出版社出版的四本《戏曲群星》(中央电台戏曲组编辑),《戏曲群星》收录了中央电台“戏曲广播专题”的播出稿146篇,系统介绍了京剧、越剧、评剧、豫剧、汉剧、吕剧、晋剧、沪剧、锡剧、粤剧、川剧、河北梆子、湘剧、秦腔、黄梅戏等剧种名家的演唱艺术,是一套很权威的戏曲资料。现在想想,这四本书竟成了我当戏曲广播编辑的启蒙教材了。近年来,这些专题节目的录音陆续在网上流传,我也在《武汉戏码》公众号上,上传了部分专题的录音。

  1984年我从33中毕业考了大学,回首六年中学时光,感谢三位班主任杨振荣、杨远达、邢观舜老师,六年间,一直让我担任班干部,对我各方面能力进行锤炼;感谢教英语的蔡红瑜老师,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,让我觉得学习是一种快乐;感谢团委书记刘翔老师,对我的器重和培养,我是同学中第一批入团的,也是第一批团干部。刘翔是湖北省汉剧团丑角名家、汉剧史学家刘小中的公子,在我进入武汉电台工作后,还赠送了刘小中先生的著作,对我的工作鼎力支持。

  我是在武汉上的大学,校园在武昌,离市区较远,进城现场看戏不便,加上1980年代中期开始,各电影制片厂不再拍摄戏曲电影,听戏曲广播,看戏曲报刊,成了我接触戏曲的主要方式。1986年我购买了一本北京出版社出版的《京剧大观》,上面收录200多出京剧的主要唱词,解决了我听不懂唱词的难题,这本书是我使用最多的京剧书,电台一播放京剧节目,我就把《京剧大观》打开,找对应的唱词,这本书几乎被我翻“烂”了。2020年我主编的《看唱词,听汉剧》一书,也是受这本《京剧大观》的深深影响,普及戏曲,从听懂唱词开始。1987年我拥有了人生第一台盒式录音机,用它可以录制电台播出的戏曲唱段录音,能够反复欣赏;人生购买的第一盘录音磁带,也是京剧磁带,名叫《京剧(七)选段》,一个老唱片拼盘合集,A面是余叔岩、言菊朋、高庆奎、马连良、谭富英、谭鑫培,B面是杨宝森、梅兰芳、程砚秋、荀慧生、尚小云,一人一段。

  读大学期间,唯一一次进城看戏是1987年10月,首届“中国艺术节”中南区分会场设在武汉市,文化部特别安排了中南五省著名戏曲艺术家专场,湖北汉剧陈伯华,河南豫剧常香玉、湖南湘剧谭保成、广东粤剧红线女、广西桂剧尹羲。这场演出一定要看,可是,演出地点设在汉口民众乐园的江夏剧院,散戏后回学校的公交车已收班。怎么办?周末回家与父亲商量,父亲说:“周日骑我的自行车返校,下周六回家再骑回来。中间你去看戏,往返都骑自行车。” 那一晚的演出非常精彩:谭保成表演了湘剧(昆腔)《醉打山门》,尹羲演唱了桂剧《梅开二度》《富贵图》《打桃赶会》三个唱段,红线女演唱了粤剧《搜书院》《焚香记》《荔枝颂》等五个唱段,常香玉演唱了豫剧了《花木兰》《拷红》《于无声处》等五个选段,大轴是陈伯华表演的汉剧《宇宙锋》“装疯”。 前面四位艺术家,我是第一次观看现场,也是最后一次观看现场。这个专场武汉电台现场录了音,2021年我将这些珍贵的录音,发在了《武汉戏码》公众号上了。

  1989年3月,为祝贺以京剧艺术家关正明为首的武汉京剧研究社的成立,应武汉市文化局、武汉晚报以及武汉市演出公司的约请,《中国戏剧》杂志社组织了中国京剧院、北京京剧院的李维康、耿其昌、刘长瑜、张学津、赵葆秀、叶金援等,与武汉市京剧团合作,在江夏剧院连演一周。这样的阵容,实在难得,我不仅见到了众多偶像级的京剧演员,得到了他们的签名,还结识北京名票、京剧活动家袁静明先生。演出之余,京剧名家们参加了武汉京剧票房的活动,我跟着袁静明也参与其中。两件事,印象深刻,一件是有关李维康,当年42岁的李维康,如日中天,有位崇拜她的女票友,活动现场急切地想拜李维康为师,李维康不慌不忙地说:“我学戏没有拜过师,我也不收徒弟,你有什么问题,我可以共同探讨。”另一件事与我自己有关,名家与票友联欢,袁静明和著名琴师燕守平商量,安排我演唱一段,我激动的心,快蹦出来了,问我唱什么,我选择了我购买的第一盘京剧磁带中马连良的《淮河营》唱段“此时间不可闹笑话”。在燕守平的伴奏下,我自己都不知怎么唱下来的。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上弦演唱,也是我最后一次上弦演唱,从此我打消了当票友的念头,一心一意做个只看戏的观众。

  李维康是我最喜爱的当代京剧演员,李维康和武汉电台的两位戏曲编辑吴晓邦、董绍琦,是中国戏曲学校同届的校友,1987年还应邀来武汉电台,录制了广播京剧《醉美人》。我和李维康老师1989年一别,再次相见是2008年,当时湖北省京剧院复排全本《蝶恋花》,李维康来武汉给张慧芳说戏,我前去采访,取得了联系。2009年起,武汉电台开启了文艺开盘录音带数字化工作,我将武汉电台录制的和全国各地电台交换的李维康所有的演唱录音,都发给了她,其中仅《蝶恋花》的录音,就有全剧实况录音、全剧静场录音,全剧唱段静场录音。

  1989年5月19日晚,武汉人民广播电台台庆四十周年,将在民众乐园江夏剧院举办《国剧金曲欣赏会》,请来了、杨春霞、王晶华、孙毓敏、言兴朋、杨燕毅、刁丽、于魁智8位京剧中青年名家。我真是太高兴了,又能见到一批角儿。当时我家已从武昌阅马场,搬到了武昌三层楼,民众乐园在汉口,当晚,公共汽车因故不能过长江大桥,于是决定骑自行车坐轮渡过江。由于门票早已售毕,只好在民众乐园门口“飞”票。快开演了,还没有等到票,急得我不知所措。这时,迎面来了一位中年先生,我上前问“您家有没有多的票?”,中年先生看了我一眼,从裤兜里掏出一张票递给我,还是一楼的,我高兴地正准备付钱,中年先生说:“不用了,送给你”,我又感动得不知所措。演唱会非常火爆,演员们多次返场。演唱会一结束,我赶紧骑上自行车,飞奔武汉关码头,坐上了末班船。坐在船上回味着演唱会精彩的一幕又一幕……没有想到的是,4年后的1993年,建于1919年的民众乐园改建为商场,结束了74年的演艺时代。1993年拆除前一天,我还在这里的江夏剧院采录了武汉颇有名气的“梨园春”票社的京剧演唱会的录音 。

  1990年1月11日至17日,为纪念“徽班进京、汉调北上二百周年”,弘扬民族文化,振兴京汉艺术,由《武汉晚报》、武汉市工商银行、武汉市演出公司、中国戏剧家协会、《中国戏剧》杂志社、《戏剧电影报》等单位在汉口人民剧院联合举办了规模盛大的演出活动。来自武汉、北京、天津、南京的陈伯华、杜近芳、关正明、梅葆玖、梅葆玥、孙毓敏、赵葆秀、李光、沈健瑾、王婉华、程良美、胡和颜、朱世慧、杨至芳、李春芳、关静兰、邓沐玮、杨燕毅、黄孝慈、于万增、于魁智等参加演出。可以说, 这个阵容是空前的,也绝后的。其中,京汉同台合演《宇宙锋》《坐宫》尤为轰动(汉剧邱玲、京剧杜近芳、汉剧陈伯华合作《宇宙锋》,京剧黄孝慈与汉剧程良美、京剧于魁智与汉剧胡和颜合演《坐宫》)。名角荟萃江城,连演七天,场场爆满。其中第二天折子专场,从晚上七点半演到十一点半,长达四小时。末班船是坐不上了,我从汉口人民剧院所在友益路,骑着自行车,穿越中山大道,过汉水桥,再过长江大桥,历时一个多小时,回到武昌三层楼的家中,已是凌晨一点。有趣的是在长江大桥上,由于只有我一人过桥,还遭到了值夜民警的盘问,哈哈。

  1991年11月,当我得知武汉票友邢秀红荣获首届“和平杯”京剧票友赛“十大名票”称号,就去采访了邢秀红,写下了《京剧名票邢秀红》这篇文章,还如同采访张家昭那篇文章一样的方式,特地附上了根据张君秋和邢秀红合影画的漫画像。抱着试一试的态度,投给《长江日报》文艺部,很快就发表在《长江日报》1991年12月1日第4版,这是我第一次在《长江日报》看到自己的文字变成了铅字。感谢《长江日报》文艺部编辑的“慧眼识珠”。

  说起1980年代的广播文艺节目,中央电台的《今晚八点半》是绕不开的现象级节目。《今晚八点半》1987年1月1日开播,由雅坤、贾际等主持,每天晚上八点半播出。节目以“听众点播、按需播放”为核心形式,内容涵盖音乐、戏曲、曲艺、文学及文艺知识普及,据1991年《人民日报》报道,节目听众规模近5亿。从1988年4月1日起,每周五的《今晚八点半》,开设《梨园夜话》专栏,记者高坦采访翁偶虹先生,每回15分钟左右。翁老讲述了他与诸多梨园名伶的交往经历,畅谈了京剧流派的艺术特色,娓娓道来,勾勒出民国至解放后半个多世纪的梨园盛景。至1991年9月27日止,历经三年多的时间,共播出168回。我是这档节目的忠实听众,每期不落。2001年我在大连参加全国戏曲广播年会时,见到此节目的主事人高坦老师,还趣谈此事,建议她将翁老的录音整理出书(并附音频光盘),高坦直言有许多困难。直到2023年,翁偶虹的弟子张景山在中央电台的协助下,终于将翁偶虹先生《梨园夜线回录音整理成U盘(MP3)正式出版。1991

  年11月生角组(老生、小生、武生)比赛在北京人民剧场进行,老生组参赛演员有于魁智、马少良、李军、张建国、杨乃彭、杨建忠、辛宝达、安云武、何澍、陈少云、张克、杜镇杰;武生组参赛演员有、叶金援、赵永伟、奚中路、王平、李玉声、张幼麟、程和平;小生组参赛演员有于万增、江其虎、陆宝林、李宏图。我荣幸地进京采访,组委组安排我和来自武汉市京剧团的评委、京剧表演艺术家关正明住在一个标准间,我和关正明老先生,一起度过18天,每晚睡觉前,听他点评当晚演员的表现,我就像上了高级研修班,艺术欣赏能力得到极大的提高。我每天白天采访,晚上看比赛, 第二天上午通过热线电话直播报道大赛盛况,节目播出效果非常之好。回想这18天,我对老生组、武生组、小生组的绝大多数演员进行了采访,职业生涯的头一年,我赶上了这么好的时机,这么高水平的演出、这么高密度的采访,让我终生难忘,让我终生受益。比赛结束后,袁静明邀请关正明、于魁智和我,到他家做客,留下了一张四人合影的珍贵照片。

  年,首届“中国广播文艺奖”开评,其中戏曲节目由中央电台文艺部组织评奖,评选范围是1993年制作的节目,武汉电台选送的戏曲节目就是我1993年11月制作的《金桥广播戏曲茶社》“梅兰芳金奖大赛”生角组回顾专辑。评奖材料送评的截止时间,正好是我进京采访的时间,就没有采用邮寄材料的方式,由我亲自送到中央电台。于是我提前一天到了北京,去了一趟中央电台,顺便我也想参观一下庄严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。在戏曲组我见到了孙以森、卢子明、常晓玲等资深戏曲编辑,还碰巧遇见了《小说连播》著名编辑叶咏梅老师。我就像个追星族,老激动了,最后我在和我年龄相仿的青年戏曲编辑常曙光的带领下,在广播大楼各处参观,满意而归。这组《金桥广播戏曲茶社》“梅兰芳金奖大赛”生角组回顾专辑,最后荣获首届“中国广播文艺奖”三等奖,第一次参评全国性的广播文艺评奖,这个结果已经是非常好的了。

  与此同时,历时三年的“梅兰芳金奖大赛”也结束了,金奖、提名奖各归其主,“文无第一,武无第二”,围绕评奖过程,纷争不断,特别是颁奖结束后,又补发两个金奖,让我深深地陷入思考。作为一个媒体人,如何将幕前与幕后分开看待?如何将台上戏与台下戏区分开来?如何与梨园界保持一定距离?用现在的话讲,保持“边界感”, 保持了一颗热爱戏曲的初心,把演员、剧团、剧种分开看,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个剧团都不要影响我对戏曲的喜爱。正是因为这份热爱,我在电台制作戏曲节目

  年进京采访梅兰芳金奖大赛,我还荣幸地“触”过一回电。1993年11月一天,电影《爱情傻瓜》剧组,正在城楼拍摄,张国立扮演照相师,谢园、邱悦扮演一对农村情侣。这一天,我正好抽空去城楼参观,一不小心被拍进了片子。1994年8月再次进京采访梅兰芳金奖大赛时,《中国京剧》杂志的编辑金梅碰见我就说:“小杨,我在电影《爱情傻瓜》中看见你了!” 可我一直没有在银幕上看过此片,VCD、DVD流行时代,我还找过《爱情傻瓜》的碟片,无果,直到2025年3月,我才在网上找到片源,看到32年前我的“傻”样儿:穿着风衣的我,站在张国立后面,张国立拍照时,还跟我说“让让”,我“傻”笑了一下。张国立拍完照后,电影又拍到我拿望远镜远看的镜头,哈哈。

  年3月5日《金桥广播戏曲茶社》改版,由周播改为日播。1996年11月《中国广播》第11期发表文章《广播架金桥 戏迷聚茶社---与武汉电台金桥广播戏曲茶社节目编辑俊杰一席谈》,回顾了《金桥广播戏曲茶社》开播五周年的历程。1999年2至4月《金桥广播戏曲茶社》与武汉群艺馆、武汉晚报、武汉有线电视台联合举办“银海戏韵戏曲票友大赛”,轰动一时。2001年5月武汉电台举办了两场“庆祝《金桥广播戏曲茶社》开播十周年京剧名票演唱会”、《长江日报》《武汉晚报》《楚天都市报》等报纸报道了盛况。2001年8月《中国京剧》第4期发表董绍琦文章《脚踏实地 服务听众---记武汉电台金桥广播戏曲茶社开播十周年》。《金桥广播戏曲茶社》顶峰时每天播出60分钟。

  有顶峰,就有谷底,随着时代的发展,戏曲音像制品日益普及,网络戏曲资源逐渐发达,戏曲广播听众大量流失,2001年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的开播,又吸引了众多戏迷。2000年创办了19年的《戏剧电影报》停刊了,之前中央电台《今晚八点半》于1998年12月31日停播,同时中央电台戏曲专栏《空中大舞台》也停播。董绍琦老师2004年退休,回北京定居。董老师是北京人,1958年考入中国戏校,主工司鼓,毕业后进入湖北省京剧团,1986年调入武汉电台担任戏曲编辑。他在业务上、在为人上,为我树立学习的榜样。董绍琦老师退休后,我一个人坚守的《金桥广播戏曲茶社》到2011年11月30日也停播了。

  年,中央电视台举办了第七届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(以下简称“青京赛”),共有来自中直、部队和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(含台湾)的490名选手报名参赛,其中青衣118名,花旦46名,武旦26名,老生60名,小生33名,花脸66名,老旦34名,丑47名。初赛是评委看录像,选出172人进入复赛,分为老生、武生、小生、花脸、丑行、武旦、老旦、花旦、青衣等9个行当进行比赛。复赛阶段于7月3日开始在中央电视台演播厅现场直播,一共22场。我每场守在电视机前观看,每场结束后,我就在微博上发一篇

  8段录音分享在微盘上,应该说微盘是个好平台,方便下载收听,这不就是个可以“随时听”的广播吗?之后,我在微盘中上传了许多戏曲录音,其中2013年2月26日我在天津中国大戏院现场采录的3小时的《兰文云康万生演唱会》实况,下载量最多。当晚我坐在一楼前区最右边靠走道上,我将数码录音机,放在靠墙的隔板上,录出了非常好实况效果。遗憾的是微盘于2016年6月30日关闭。之后,在喜马拉雅、B站等“平替”平台中,我选择了微信公众号,继续开办“随时听”广播。2012

  年12月28日,武汉地铁2号线开通了,这是武汉第一条过江地铁,将江南江北“快速”地连在一起。对于武汉三镇的戏迷而言,也是大大的福音,因为去各个剧场看戏大大地方便了,于是我迅速地编写了一份“武汉看戏攻略”发在网上。这份攻略中,十分详尽地写明了京韵大舞台、黄鹤戏楼、楚乐戏苑、人民剧院、天一戏院、武汉剧院、湖北剧院、琴台大剧院、中南剧场等12家场馆的介绍、详细地址,还特别标明了地铁的出口。“武汉看戏攻略”在网络上很快就传播开来,《长江日报》记者王娟立即就采访我,在《长江日报》上发了一篇《地铁串起12家剧场 戏迷热捧汉版“演出攻略”》。我还自费印了500份纸质“武汉看戏攻略”,在我去各剧场看戏时发放。此后每年元旦,我都会根据武汉地铁的新增,剧场的变化,剧团、剧场公众号的调整,网络购票方式的更迭,更新一次“武汉看戏攻略”。

  年至2013年这两年,是我职业生涯幸运的两年、高光的两年,连续两年担任央视戏曲大赛媒体代表,2012年制作的戏曲专题《我的黄梅我的梦》、2013年制作的戏曲专题《成芳寻梦昆曲缘》连续两年荣获中国广播电视学会“广播文艺专家奖”一等奖,并由中国广播电视学会报送“中国广播影视大奖”的评选,最终连续两届荣获“中国广播影视大奖提名奖”,这个两个节目的获奖过程可以用“传奇”二字来形容。我也因此荣获2013年度武汉广播电视台“名记者编辑”称号。这是我进入武汉广电20年,首次荣获这个荣誉。高兴之余,也有遗憾,戏曲专题《成芳寻梦昆曲缘》因种种原因,最后没有荣获“中国广播影视大奖”。

  年我进入武汉电台赶上了开盘带的“尾声”,2000年开始改为电脑音频工作站播出。1950年代到1990年代,武汉电台通过开盘录音带的记录方式,收录在湖北、武汉的流行的京剧、汉剧、楚剧、越剧、评剧、豫剧、黄梅戏、花鼓戏等众多剧种、众多艺术家的演唱录音,可以说是湖北戏曲录音的宝库,另外还有全国各地电台交流的戏曲节目录音,诸多作品已是绝版,极为珍贵。从中央电影到各地电台,都非常重视音频数字化这个问题,开始了多样保护抢救工程。为此我还发表一篇论文《浅谈戏曲文化遗产音频数字化保护与抢救》。2009年武汉电台开启文艺开盘录音带的音频数字化工作。我有幸投入这项工作,说句绝对的话,当年我来武汉电台,冥冥之中像是冲着这些戏曲开盘录音而来。

  2016年1月我开办了微信公众号《武汉戏码》,“图文音视”报道武汉戏曲大事小情,至2026年1月整十年。《武汉戏码》成为我职业生涯最后十年的主战场,也将是我退休后继续耕耘的阵地。 我已不单是武汉电台的编辑俊杰,新媒体人《武汉戏码》编辑俊杰的身份,已经得到大家的认可。《武汉戏码》现有用户一万八千人,用户年龄老中青少分布均匀。三项主打:武汉戏曲演出信息汇集, 武汉电台戏曲录音分享,武汉戏曲活动图文报道。另外《武汉戏码》公众号还开设了《武汉剧场攻略》《看戏曲》《梨园文萃》《戏听翔说》《李希安说戏》等栏目,也广获好评。

  --武汉电台编辑俊杰广播作品集》(共30万字)收录了戏曲节目32篇,文艺节目11篇,电影录音剪辑9篇,长篇连播14篇(以上节目均附有音频二维码),报刊文章14篇,听众之声6篇,广播电视漫画赏析126篇。这些作品有的是我独立完成的,更多的是和同事们合作完成的,在此一并表示感谢。搜集整理文稿,难免有错误和遗漏,敬请谅解和指正。有的节目因找不到文稿或录音,没有收录;有的作品文章现在看,有不准确之处,还是照原文收录。

搜索